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78|回复: 3

[分享] 医疗集采利弊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8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8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疗集采(集中采购)指的是政府或大型医疗机构通过统一招标的形式,向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商大批量购买产品。这种模式旨在通过批量采购来获得更优惠的价格,从而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以下是医疗集采的一些利弊分析:

### 利

1. **降低成本**:集采能够显著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的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有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2. **提高透明度**:集采过程通常公开透明,可以减少腐败和不正当交易的可能性,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

3. **促进公平**:通过集采,不同地区的患者可以获得相同质量的药品和医疗服务,减少了地区间的差异。

4. **推动国产替代**:集采鼓励了国内制药企业和医疗器械制造商的发展,促进了国产产品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5. **改善供应链管理**:集采可以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医疗机构有足够的库存来满足日常需求。

### 弊

1. **可能影响产品质量**:为了赢得合同,一些供应商可能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提供更低的价格,尽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措施,但仍然存在风险。

2. **限制选择多样性**:集采可能导致市场上可用的产品种类减少,因为中标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有限,这可能不利于个性化医疗。

3. **对小企业不利**:大型企业往往更有能力参与竞标并满足大规模订单的要求,而中小企业可能因规模较小难以竞争,从而影响行业内的竞争环境。

4. **研发动力减弱**:对于仿制药来说,如果价格压得太低,药企可能会减少在这些药物上的研发投入,转而追求高利润的创新药开发,这可能会导致长期来看市场上仿制药供应不足的问题。

5. **适应性和灵活性不足**:集采政策通常是基于大范围的需求制定的,可能无法充分考虑特殊群体或特定地区的特殊需求。

6. **短期利益冲突**:有时集采带来的降价效果可能是以削减供应商利润为代价,这对短期内依赖此类业务收入的企业造成压力。

综上所述,医疗集采确实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伴随着一些挑战。为了最大化其优势并最小化潜在的风险,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监管机制,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市场多样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8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疗集采的优点:
降低药品价格:通过集中采购和价格谈判,有效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采购效率:简化采购流程,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药品从生产到使用的时间,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采购,促进药品生产企业优胜劣汰,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促进医药行业创新和发展:集采促使药品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规范健康产业市场秩序:纠正市场失灵,改善医疗行业生态,促进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
医保基金支出优化:集采通过支出结构优化实现大规模资金支出,为新药耗新技术准入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创造空间。
促进中药材规范化发展:集采推动全产业链质量追溯、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等政策落地实施,对促进中药饮片企业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集采的缺点:
药品质量难以保证:集采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牺牲药品质量,增加药品质量风险。
供应链稳定性受影响:集采可能导致某些药品生产企业失去市场份额,影响其生产和供应能力,造成供应链不稳定。
医疗机构对集采的依赖度过高:可能导致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方面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降低,对集采平台的依赖度增加。
集采政策的执行和监管难度加大:随着集采规模扩大,政策执行和监管难度可能加大,需要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监管。
对企业创新的潜在影响:集采可能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影响企业回收成本和创造利润,对医药创新不利。
市场撤退和裁员潮:集采政策可能导致外资药企退出部分市场,引发裁员潮。
小结:医疗集采在降低药品价格、提高采购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药品质量保证、供应链稳定性、政策执行监管难度等挑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18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病,是人生中一个重要话题
作为绕不开的“生老病死”
人一辈子基本都要跟医院打交道




我国为了保障广大居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18年开始就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医药集成采购,纳入#医保 缴纳范围。
对普通人来说,这应该是好事。
药价便宜了,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
但是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要了解事情本质,就得了解整个医药产业链到底是怎么运行的,分成哪些部分,它们之间的利润率是多少。




首先要了解整个医疗产业链的模块,最好分成“研发模块”、“生产模块”、“销售模块”进行讲解。
本文的重点只集中讲述“研发”这一部分。
所谓的研发模块,前期是主要围绕“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




这三部分内容也不难,咱们简单举个例子就懂了:
药物发现:例如人参,发现对人体有好处。
临床前研究:那人参具体对人有什么好处,应该吃多少,不同产地的人参有什么疗效,什么类型的人不应该吃,不能吃?
临床研究:找人或小白鼠进行实验,看看人参具体效果如何。
那么,经历完这三个步骤之后,可以干什么呢?
答:申请上市。
听着是不是很简单,好像把前面三个步骤搞定就能躺着赚钱了。
但实际情况是,光是在第一步“药物发现”,这个难度就已经超出了想象。
因为现实生活里往往不是先发现了药材,研究它的功效,而是先发现一种未知的病毒或者病症,需要了解它会导致什么结果。
所以,往往在医学方面出现的情况是:问题出现了,再找解决方案




例如2020年全球横行的新冠病毒。
当时病毒席卷全球,各国都在抓紧时间,加紧研究对抗的疫苗和药物。
就这儿,也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世上才研究出、灭活疫苗、辉瑞疫苗、智飞生物重组CHO细胞疫苗等…
期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更不用说了。
医药里面有个定律,叫“双十定律”,即:需要超过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成本,才有可能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
这并非危言耸听,咱们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辉瑞(Pfizer)——立普妥(Lipitor)
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的研发始于1985年,1997年获FDA批准上市,耗时约12年。辉瑞通过收购华纳-兰伯特公司获得该药物,累计研发与并购投入超50亿美元
商业化成果:立普妥在2011年专利到期前年销售额峰值达129亿美元,成为史上最畅销药物之一,累计收入超1500亿美元
专利到期影响:2011年专利到期后,销售额暴跌90%以上,凸显专利期内高定价的必要性以回收研发成本。
同样,世界知名药物:格列宁,也是经过了极其漫长的研究周期和大量的资本投入。
诺华(Novartis)——格列卫(Gleevec)
研发周期与成本格列卫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2001年获批,耗时近40年,总投资超50亿美元。其靶点BCR-ABL的发现与验证经历了漫长的基础研究。
市场表现格列卫年销售额峰值达47亿美元,但因仿制药竞争,2015年后收入骤降。
社会意义作为首个靶向抗癌药,格列卫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年生存率从30%提升至90%,体现了创新药的社会价值。
上述案例均显示,新药研发平均需10-15年、成本超10亿美元,且成功率不足10%。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制药公司,前期需要解决庞大的研究经费和投资周期的问题中期又要解决宣发推广提高收益的问题后期又要面临专利到期,被仿制药打价格竞争的问题
在中国的制药企业,则面临另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政策压力(最典型的医保谈判)
根据国家医保局及各地公开数据,我国医保集成采购(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实施以来,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逐步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价格调整机制。




医保实行集中采购这一块,主要在2018年开始,七年时间,尽管经历十批十一轮集采。




可以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企参与竞标和中标。
当然,对于大部分药企而言,医保集采属于是“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医保属于绝对的金主爸爸,财大气粗。
恨是因为医保钱多,但问题批量采购的情况下,人家要压价。




而且医保集采平均价格比市面上的出厂价格要便宜50%
可想而知“原研药”企业的管理者们是个什么心情了。
当然,原研药需大幅降价才能中标,可能影响全球定价体系。
为了保护原研药的原创性,在参加集采的降价竞投里,一般是允许原研药降价少一些。




但问题是,大部分原研药厂商也不愿意。
辛辛苦苦研究了十几年,小半辈子光阴没了,终于出点成果了,国家很高兴,国家要让创新药企业纳入医保集采行列里,但价格要降低。
又想赚钱,又要保利润,这就形成中国原研药厂的两难。
放在A股市场里看,原研药龙头企业【百济神州】&CXO龙头【药明康德】




24年9月份以后,百济神州受货币刺激影响才出现历史性的大涨,在此之前,一直都在宽幅震荡。
同样,药明康德,也是在2020~2021年美联储零利率无限QE的货币宽松刺激下,才出现了历史性的大涨【在此之前股价呈一条横线走势】
此后,货币刺激效果减退,又变成了“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尴尬局面。




医疗龙头原研药企【质量最高的一批企业】尚且还要吃上疫情+货币宽松的东风。
更别说其他医疗企业了,医疗板块的股价在这种影响下,怎么可能稳步上升?
国内的原研药厂商,定位就变得很尴尬了。
同样尴尬的不止是原研药厂,还有仿制药企。
那么,什么是仿制药企?




仿制药企就是:通过仿制“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以此批量生产赚钱的药企。
就是“写轮眼”,抄作业。




譬如,“我不是药神”里的那款印度药,就是仿制药,很便宜,跟原研药疗效相仿。
一般来说,仿制药企没什么含金量,就是纯靠批量生产,走规模效应赚微薄的利润,卖给医保和医院
但问题来了,医保集采是对“仿制药”的要求是:降价幅度要大
站在医保的角度来看,你一家仿制药企,要技术含量没技术含量,要利润有利润。
那分点出来,惠及百姓怎么了?
而且,其实近年来,医保集采压价情况是越来越明显。




不要以为这是为了普通人争取更便宜的药物价格。
实际上,这件事是由于疫情。
疫情导致医保的盈余大幅度削减。




而且,还有动不动就住院的情况发生,甚至还上了新闻。




为啥?
因为住院也是医保补贴的一环啊,所以医院做点手脚,窃取医保的资金,一般很难被发现。
可是,咱们上面也说到了23年以后,医保的盈余出现减少的迹象了




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这时候你想什么自行车,还要什么自行车?
医保总不能停吧?医疗保障兜底百姓也不能没有吧?
那就只能继续压低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利润,让他们少赚点钱。
但关键的来了。
利润一旦减少,原本的仿制药企,原研药企,他们真的愿意足斤足两地生产高质量的药物吗?
这可是人性的质问。
但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就俩样东西不可直视:太阳人心
把救命的药物作为对人心的赌注,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不要忘了,前段时间才出了个董小姐和手术台上晾了病人40分钟的主刀医生“肖某”。




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心,更不是每个人都会履行自己的职责。
总的来说,医保集采是不是好事?
是,但是不要光看医保集采听起来是好事,它背后还有很多方面的影响。
更要从多个角度了解,这事影响到谁的利益往坏的方面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对普通人又有什么影响
那么,回到最开始标题提到的问题:
医保集成采购为什么会直接破坏医疗行业的利润。
答:类似创新药一类的重投资型企业,前期花费巨量资金以及海量专业人口的精英人才,数以年计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制成某一药物的定向靶药物。
结果被医保纳入了,集采的价格暴跌,利润当然会瞬间遭到压缩。
反映到财报上面就是,一家企业好好的,突然利润率就突发性的暴跌了
目前来看,我国的政策是对内削减药企的利润,将医保部分收益投入到原研药企,让药企出口世界,做全世界的生意来扩大收益率,不要一天天就想着挣自己人的钱。
总得来说,这个规划思路和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医药困难的地方就在于,它很难弯道超车,无论是资金、人力、物力,这些都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累积叠加起来引发的质变。
于是,现在二级市场上的反应就是——不玩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