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440|回复: 5

[分享] 糖尿病人为什么需要定期测糖化血红蛋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9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9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1]。
HbA1c每降低1.0%,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降低35%[2]。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是多少?
有的糖尿病患者说是<6.5%,有的糖尿病患者说是<7.0%,到底控制在多少才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呢?


一、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1]。血糖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则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就越高[1]。
HbA1c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1],是目前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3]。
无论是1型糖尿病患者,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良好的血糖控制(HbA1c<7.0%)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降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2]。
HbA1c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也与抽血时间和是否空腹等因素关系不大[4],你可以随时去医院检测HbA1c。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一次HbA1c,如果血糖达标了,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5]。
那么,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多少?控制到多少能帮你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呢?
下面为你一一解答。
二、不同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

HbA1c的正常值为4.0%-6.0%[5]。对于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来说,HbA1c的控制目标应个体化。
不同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3、5-7]


不推荐妊娠糖尿病患者采用HbA1c作为衡量血糖控制状况的指标,应直接测血糖来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3]。
但对于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在不出现低血糖的前提下,建议在HbA1c<6.5%时妊娠[3]。


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HbA1c的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使患者在治疗中获得较大的利益,且风险小[7]。
三、4个方法,帮你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1. 调整膳食结构

通过改变膳食结构、个体化营养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可降低0.3%-2.0%[5]。营养治疗方案过程包括:个体化营养评估、营养诊断、营养干预计划制订和实施等[5]。
简单来说,就是在门诊时,医师或营养师会根据你的健康状况给一份饮食建议,你根据饮食建议调整自己的一日三餐。
如果平时一顿饭要吃两碗主食,那就减少为一碗半或一碗主食;如果平时吃肉蛋类食物太少,可以加煮上鸡蛋或荤菜;如果平时吃蔬菜类太少,就多安排一些蔬菜。


2. 规律运动

有研究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降低0.66%[5]。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健步走、打太极拳、骑车、打乒乓球等[5]。
每周进行2-3次抗阻运动(两次锻炼间隔≥48小时),锻炼肌肉(包括上肢、下肢、躯干等主要肌肉群)力量和耐力[5]。


3.戒烟

吸烟会增加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大血管病变[5]。反之,戒烟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还能延缓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进展[5]。
调查显示,在戒烟者中,戒烟≥10年,可使HbA1c水平降低0.41%[5]。
为了自身的健康,越早戒烟,受益越多


4. 降糖药物的使用

通过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如果不能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就应及时采用降糖药物治疗[5]。降糖药物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HbA1c控制达标的有效手段[3]。
HbA1c水平也是选择降糖药物的依据之一,如果糖尿病患者的HbA1c比控制目标高出1.0%,就需要考虑选择降糖效果更强的药物[3]。
2024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将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评为降血糖作用非常强的药物,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为降血糖作用强的口服药物[8]。
其中使用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8]。


四、总结:糖化血红蛋白高,应该怎么办?

1. 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时间影响,什么时间都可以测,血糖达标前每3个月检查一次,血糖达标后6个月检查一次。
2.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是<7.0%。但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HbA1c的控制目标不同,具体遵医嘱。
3.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善:调整膳食结构、规律运动、戒烟,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降血糖能力强的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36-948.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810-00436.
2.马晓飞.从实践到指南-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09):92-94.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1):1-12.
4.梁晓春,吴群励,屈玲.糖尿病家庭医学全书.2015,19-20.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4):311-398.
6.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节选)[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3,7(01):6-21.
7.《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1):2-51.
8.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0[J]. Diabetes Care, 2024, 47 Suppl 1: s1-3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9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验证一切。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人体近两到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糖化血红蛋白指的是,红细胞在生存的期间内,血红蛋白与己糖(主要是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应的一种产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糖化血红蛋白生成的过程非常的缓慢,平稳前进,并且一旦生成,不会再次出现解离,而且它不受血糖暂时性升高的影响。
所以临床上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尤其是血糖、尿糖波动情况较大的患者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诊断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频率应该如何把握?
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取决于血糖水平、高血糖持续时间,它的生成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它的代谢周期与红细胞寿命基本一致。
1.对于 I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特别是以最小量或常规治疗的患者来说,每年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三到四次。
2.对于治疗剂量较大的 I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每月监测 1~2 次更好。
3.对于加强治疗 II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在稳定的代谢条件下,每年检测 2次。
4.对糖尿病中的特殊群体,比如糖尿病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来说,每 1-2 个月检测一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糖化蛋白数值有哪些意义?
1. 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
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当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小于 7% 时,代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良好。
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越高,说明血糖水平越高,病情越重。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控制良好时,每年检测两次糖化血红蛋白即可。
血糖控制不佳者,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目的是为了调整用药的剂量。
2.筛检和预测糖尿病
早在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发布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就提出,把糖化血红蛋白≥6.5%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当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 5.7%~6.4%,即可判断该患者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示进展到了,糖尿病前期阶段。
在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也推荐糖化血红蛋白≥6.5%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但是在我国,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相关资料不足,目前在我国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
3.预测血管并发症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跟氧的亲和力比较强,会导致组织缺氧,因此,如果长期糖化血红蛋白增高,会引起人体组织缺氧,从而导致血管并发症。
当糖化血红蛋白>10%,则提示并发症严重,预后会比较差。
4.鉴别高血糖
糖尿病高血糖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而应激性高血糖的糖化血红蛋白则正常。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现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数量很多,跟现代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都有关。
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是规律用药,千万不可觉得自己当前血糖水平较好,血糖数值稳定,就随意停药。
糖尿病并发症比较多,因此糖尿病患者还要记得定期做一些常规检查。
糖尿病患者还要控制饮食,低脂低糖低盐饮食,平时适量锻炼。
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提高幸福生活指数。


参考资料来源于:
诊断学第九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9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血糖监测对糖尿病人至关重要。

细心的糖友可能发现,血糖就像股票一样,时好时坏,忽高忽低,

也说不清究竟控制的好不好。

这是因为,大家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我们平时说的血糖,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

血糖与红细胞朝夕相处,时间长了,就会进入红细胞,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

二者结合后,血红蛋白被“糖基化”,就形成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血红蛋白都有这种机会,

健康人体内,只有4%~6%的血红蛋白会被糖化,形成HbA1c。

因此,HbA1c的正常值是4%~6%。

为什么要查糖化血红蛋白呢?

✅ 查糖化血红蛋白有什么用


1️⃣  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血红蛋白的糖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血糖与血红蛋白一旦结合,就至死不再分离,直到红细胞凋亡更替。

红细胞的寿命大约有120天,

刨除血糖和血红蛋白相遇、结合的时间,

所以,HbA1c能够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HbA1c值 ≠ 血糖值,

二者之间,还得用公式换算一下:

平均血糖(mmol/L)= [28.7×HbA1c(%)-46.7]÷18

举个例子,

老王的HbA1c 是7 %,那是不是他最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就是7 mmol/L呢?

当然不是,

老王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应该是:

[28.7×7-46.7]÷18≈8.6(mmol/L)

如果懒得计算,也可以参考下表。




2️⃣ 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HbA1c的形成是一个缓慢且不可逆的过程,

HbA1c一旦形成,就不受偶尔血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

比如:前一天是否吃了大餐、抽血前是否吃了东西、是否吃了降糖药、注射了胰岛素、有没有运动、近两天有没有感冒生病,都不会影响HbA1C的结果。

所以,检查HbA1c不需要空腹,一天当中任何时候抽血都可以。

  3️⃣ 预测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HbA1c是预测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里程碑式的UKPDS研究(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发现:

只要HbA1c下降 1%,就能让:




卒中风险降低12%;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4%;截肢及外周致命性血管病变降低43%;微血管并发症降低37%;糖尿病相关死亡降低21%。

4️⃣ 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早在2010 和 2011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世界卫生组 织(WHO)就已将 HbA1c≥6.5% 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但由于HbA1c检测方法繁多、标准不一,我国在2020年以前,一直没有把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

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HbA1c检测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2020年起,《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正式建议:

​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可以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5.7≤HbA1c<6.5,为糖尿病前期。




✅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多少合适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HbA1C控制目标不能一刀切,

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低血糖风险等因素分层管理。

ADA指南和《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建议:

▶️ 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

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

HbA1C控制目标为<7.0%。

▶️ 年轻、病程短、无并发症的患者

鉴于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能带来更大获益,也就是所谓的良性"代谢记忆"效应,

对于年龄较轻、患糖尿病时间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和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可以严格一点,

HbA1C控制目标为≤6.5%,

甚至尽可能接近正常。

▶️ 有心脑血管(CVD)病史或CVD极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

患糖尿病时间较长、已有CVD病史或CVD极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

HbA1C控制目标为<8.0%。

▶️ 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人的神经反应比较迟钝,容易发生无感知性低血糖。

一旦发生低血糖,即使是轻度低血糖,轻则增加摔伤、骨折风险,

重则可能低血糖昏迷,诱发心脑血管病,造成严重脑损伤甚至死亡。

而且,过于严苛的饮食控制,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会让老年人心理压力增大、生活质量下降。

所以,各国指南都对老年糖友推荐了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详见全文)。

✅ 糖化血红蛋白多久查一次


刚开始治疗的阶段,至少每3个月查1次HbA1C,

控制达标后,可以每6个月查1次。

✅ 查了糖化血红蛋白还需要监测血糖吗


当然需要。​

如果说,扎手指测的是不同时刻的血糖高低,

HbA1C,就是成千上万个瞬时血糖的汇总平均,

虽然是金标准,但也不是万能的,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HbA1C不能体现平时的血糖波动,也反映不出低血糖风险。

所以,血糖和HbA1C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只有二者结合、取长补短、相互印证,才能掌握血糖控制和波动的真实全貌。

以上节选自公众号「曼话」文章(原文)
如果对您有帮助,就点个免费的赞同
关注「曼话」 (公众号同名)
分享实用、靠谱的健康知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9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降糖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关于这项指标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下面这些真相和误区不仅医生不能忘,即使是患者也应有一些认识。
真相1: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由血红蛋白——血液的红细胞中含有的携氧蛋白——被血糖包裹后形成的。
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葡萄糖的量与血液系统中的总葡萄糖含量成正比,因此血糖水平越高,HbA1c的水平越高。
真相2: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红细胞只有120天的寿命,所以,HbA1c反应大约2~3个月周期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尿病确诊后,HbA1c也用于评估治疗方案对于血糖水平控制的有效程度。
HbA1c水平越高,罹患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越大。
真相3:糖化血红蛋白等于血糖吗?
HbA1c检测:无需空腹,它能够体现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对于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效果而言更稳定的检测。这意味着HbA1c水平不易产生受压力和疾病的影响所带来的日常波动。
血糖检测:只代表检测当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
真相4:哪些人群应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每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HbA1c检测。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HbA1c检测,尤其是最近治疗方案有所改变的患者,或需要更频繁地监控患者病情时。
对于没有罹患糖尿病的人群,建议对45岁以上的人进行HbA1c检测,尤其是合并超重/肥胖。如果年龄小于45岁但超重,同时有一个或多个额外的糖尿病危险因素,也应该考虑进行检测。
真相5: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有什么局限性?
虽然HbA1c检测通常是可靠的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以下人群中可能并不准确:
由于失血过多造成的血红蛋白量降低(可造成HbA1c检测值过低);
缺铁性贫血(可造成HbA1c检测值过高);
血红蛋白基因突变或异常血红蛋白:常见于非裔美国人、地中海人或东南亚地区的人群;
最近有输血史或有其他形式的溶血性贫血(可造成HbA1c检测结果过低);
真相6: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益处是什么?
较低的HbA1c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平均血糖水平,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风险也较低。
研究表明,如果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降低1%,眼、肾和神经系统的严重并发症将降低25%。
一项发表在BMJ杂志上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降低1%时,患白内障的可能性降低19%,患心衰的可能性降低16%,因血管疾病而遭受截肢或死亡的可能性降低43%。
真相7:如何设定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
对于大多数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HbA1c水平小于7%是一个常见的治疗目标,临床实践中,应该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的目标。
HbA1c值并不体现某个特异的糖尿病并发症。当然,HbA1c值越高表明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风险越大。
误区1:数值越接近正常越好
不少患者认为HbA1c越接近正常值越好(标准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5.9%),这种认识是不完善的。糖尿病治疗强调个体化原则,HbA1c的控制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有时候病情严重者一味追求低的HbA1c数值反而得不偿失。
误区2: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监测一个就够了?
HbA1c和自我血糖监测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两者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是各有优缺点的。
与随机血糖相比,HbA1c检测值不受一时偶然因素的影响,与采血时是否空腹无关,因而稳定性更好。而血糖能反映即时情况,尤其通过多点血糖监测(血糖谱)可反映患者全天血糖波动及控制情况。
误区3:糖化血红蛋白很稳定,总能反应真实情况?
一般情况下,血糖和HbA1c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有时两者变化不一致。比如,暴发性1型糖尿病,这时HbA1c就可能赶不上急性血糖变化的速度,因此不能反映真实的平均血糖水平。
此外,酗酒、缺铁性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使HbA1c升高。妊娠妇女血容量增加、血色素降低、以及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慢性肾衰、血红蛋白病等,HbA1c值可能较低。
误区4: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空腹?
HbA1c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但是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检测结果不可靠,应采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情况。
误区5: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经常检测?
HbA1c是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但没有必要频繁地进行该指标的检测。
初诊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HbA1c检测;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达标的患者每年测定2次HbA1c即可;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最好每季度测定1次HbA1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9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人体最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状态,通常正常值范围是在4%-6%,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并不要求控制在完全正常的范围,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要求过严,则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低血糖等不安全的因素。糖尿病患者虽然要追求良好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也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否则一旦低血糖,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糖类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生成多少与血糖的高低密切相关,而且糖化血红蛋白要比血糖稳定的多,所以糖化学红蛋白能够反映这次抽血前两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是反应较长一段时间血糖控制好坏的良好指标。
目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临床上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为临床提供更加精准的测量结果,可以更准确的判断糖尿病的病情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大的效益。如果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目标,应予以注意。应及时到内分泌科门诊,配合专业医生查找原因,调整降糖方案。定时定量饮食,粗细搭配,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少吃甜点、含糖零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病情恢复。


糖化血红蛋白太高说明血糖控制不好,太低则应该小心低血糖的发生。如果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就说明前六到八周的血糖控制不太满意,需要改进糖尿病的治疗,如超过11%就需要赶快调整药物了。


值得警醒的是,只有30%左右的糖尿病人会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