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1,所有衣服一律洗衣机混洗,宝宝衣服要是比较脏就60度高温清洗。
2,奶瓶啥的大一点了一天就用一个两个,洗碗机洗就好了。
3,早餐午餐是超市买的米糊混着蔬菜和肉粉,外加一块抹着黄油或者奶酪的面包。晚餐和我们是一样的,做菜时不加盐,切成小块自己抓着吃(九个月大)。
4,我们这娃八九个月就可以去托儿所了
5,产假育儿假有一年多,爸爸妈妈俩人计划着换着休。我休了八个月,现在换老公在家,他休三个月。我没全休,超过六个月就拿不到全额工资了,政府补贴还是比工资少很多。
6,公婆周末偶尔帮忙照顾一会孩子。他们帮的不多,但是管的也不多。真的需要帮忙可以顶一会,从来不干涉你怎么带娃,爱怎么带怎么带。同样,孩子交给他们帮忙看着,我们也不干涉他们怎带,安全健康就行了。
7,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小怪兽一个人应付太磨人,两个人一起就好很多。家务带娃还有养狗,休假的人主力,上班的打辅助。等都上班了就五五开吧。
8,分房睡。一个月大宝宝就在自己房间睡了,我们拿婴儿监控,他哭了我们会醒,然后去他的房间哄。我睡眠质量不好,同屋睡休息不好,宝宝翻身我就醒。
9,不强求母乳。能母乳这面都母乳喂。奶不够的就追一个月,要是还不够基本就改奶粉了,没必要给自己找罪受。一般妈妈休完产假,就断母乳了。
10,养孩子在哪都不容易。所以就别给自己没事找事,别在身边安插个找事的人。
儿子现在快两岁了,几条加在前面。
11,托儿所早上六点半开门到下午五点,早上爸爸六点五十送到,在托儿所吃早餐,下午四点我去接。不晓得其他家长都是什么神仙工作,四点到基本就剩一两个小朋友了。
12,周日把一整周的菜单列出来,把菜都买好。
13,他现在和我们吃的都一样,已经能很好的用勺子和叉子了。不用喂饭,一家人一起吃,吃饱了他会要求擦手下去玩。
14,babyproof,在他一岁多的时候,把家里危险的地方babyproof一下。我们也没有很细致,就是易碎危险的东西拿走,楼梯安上婴儿门。家里有一个安全空间,不用时刻盯着他。
15,自主入睡,真香。一岁多开始,八点放上床,基本十分钟内入睡。每个月会有一次两次半夜醒了,基本安抚几分钟就翻身接着睡了。我是使用的降阶发,娃两三个月的时候也是要深蹲爬楼梯哄睡的,然后变成走路,放在床里轻拍,坐在床边陪伴,只留下白噪音,这样一点点降低难度。大概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16,还有一个,入睡包括起夜,如果爸爸来会简单很多。宝宝对母亲的味道很敏感,对母亲的需求更高,如果晚上闻到身边是父亲,就没什么兴趣折腾了。起码在我俩身上是这样。
17,带娃旅行是绝佳的亲子项目,增进感情和了解孩子。尤其是家里母亲是带娃主力的,很建议一家人出去度假,让爸爸在度假途中多承担带娃任务。这样可以很快的增进父子感情。
18,现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就跟上战场似的,儿子喝奶洗漱去托儿所,上班,然后接孩子遛狗陪玩做晚饭吃晚饭收拾洗漱直到儿子八点上床睡觉。我也没觉着轻松啊
19,之前我们这面的儿医说过,小孩子五六个月开始吃辅食,要尽量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的食物。孩子在一岁半之后会开始拒绝很多没吃过的东西。所以一岁半之前接触的食物种类味道越多,越不容易挑食。第二次开放期是7-9岁左右。
20,关于过敏,我和孩儿他爸都是易过敏体质,生之前和助产士沟通过。生完之后第一口奶很有讲究,当时给他喂的是一种特殊的奶粉,就是预防宝宝过敏的(我早产也没有母乳)。这个奶粉我们坚持给他喝了三四个月。目前为止还没什么过敏症状。再就是顺产/母乳/和小动物接触,可以降低过敏概率。(这面医生说的哈)
2025新年加个塞。夏虫不可语冰,我很真诚的想和大家探讨育儿经验和方法,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嘛。和育儿无关的请就不要留言了,答主正在怀二胎,脾气劲爆,骂人不好听。————————————————————————
和身边环境有关吧。我在国内时是感觉身边各种事情压力都很大。学习工作收入外貌婚恋。。。然后又延伸到生育
我们这有妈妈组,就镇子上生育期接近的妈妈一起,每周去一家里聚会。在一起交流带娃经验,养育心德,然后,一起比烂。
丹麦这面产检生育免费,产后回家会有育儿护士上门。第一个月每周来一次,半岁前然后每个月或每两个月来一次,之后每半年或者每年来一次。护士负责给宝宝做体检,探勘家庭养育环境,父母是否负责。同时解答育儿的相关问题,传授养育经验。宝宝黄疸,红屁股,湿疹,疫苗,喂奶,睡眠,辅食。。。这些都是专业护士,受过培训,传授的都是科学育儿方法,也比较符合当地生活习惯。
和宝宝分房睡是护士建议的,她还说我没必要坚持第一个月睡一个房间。
宝宝半岁我们一家三口去日本,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也都是问了护士的。提前确认不需要打其他疫苗,她说宝宝七天就可以上飞机,半岁完全没问题。
宝宝和狗狗一起玩也确认过,狗狗除虫疫苗都很全面,也不是放养,性格温和,对宝宝免疫力也有帮助。
洗碗机洗奶瓶,洗衣机洗衣服很正常,这面没有专业婴儿洗衣用品,都是一家人混洗。除非嫌弃宝宝衣服太脏了,那就单独洗一锅。
玩具不可以太多,一次不要超过三个。
每天要补充维生素D(高纬度日照少混血宝宝)
家庭氛围和谐,周边环境安静,宝宝一般也不会太闹腾。
新生儿暴露在高噪音环境,宝宝会有应激反应。
新生儿第一个月尽量增加肌肤接触,让宝宝肌肤紧贴父母肌肤,有助宝宝发育。
这只是我觉得大家比较能接受的点,还有一些北欧育儿特色,其实我接受起来也用了一些时间,并不敢写在这里接受审判 ,但是习惯了以后就-真香。
————————————————
中国父母的一些压力和困境我也能感受到一些。
孕期两个月定的狗狗,四个月抱回来的。这个过程中,医生护士包括宠物医生都有咨询过,答复都是没问题(疫苗除虫啥的肯定要做),唯一就是宠物医生担心狗狗独生女变姐姐会缺乏安全感 。选品种的时候定的maltipoo,就是看中脾性好不致敏品种。
抱回家后发了个朋友圈,然后。。。就感受到了国内亲戚朋友们的关怀。
国外的同事朋友们都是“哇塞,两个宝宝一起长大,太棒啦”
这面的朋友同事们不是没有观点,比较亲近的朋友会给一些建设性意见,孕期生育一些注意事项,还有个好友给我准备了一大盒备产用品。
大家会分享经验,但是不会“指导工作”。每个宝宝,每位妈妈都不一样。各人有各人的养法,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亲友邻居老师医生乃至国家,关注保障的是孩子身心的健康,但是你每天喂宝宝婴儿罐头还是天天忙两三个小时做饭,真的没人在乎。营养均衡就好了,吃啥不是吃。
我也认识一些比较紧张的妈妈,我也偶尔会变成一个非常紧张的妈妈。这个时候周边的人更多的是宽慰,不是苛责。
我拒绝接受任何未生未育人的孕期、产后护理和育儿建议。我拒绝任何非专业医护营养专家的婴儿喂养建议。我拒绝任何“我还不是为你好”“我不是担心孩子么”“不就是辛苦妈妈一点么”“我听人家谁谁谁(非专业人士)说”“你看人家都怎么怎么样”“谁家不都这么样”“你是个中国人,你得比人家小心”“中医说了”。。之类的建议。
没人比我更在乎我自己的娃。没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的娃。养娃没有不犯错的。为啥大家都要一模一样的做事情,养娃也有标准答案了?
—————————————————
最近拖家带口回国了,更直观的感受到一些带娃方式的不同。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带娃方式,毕竟是第一次当妈,宝宝年纪还小,要向有经验的妈妈学习的很多。
回国比较难接受的就是各种干扰了吧,我自己父母提前沟通的很好,他们会帮忙带娃,但没有过多干预。好笑的是我们飞上海一程,在维也纳机场,就听到有阿姨开始教育一个带娃的妈妈如何带孩子了。我个人觉得还蛮亲切的,可能教育的不是我吧。上海飞家的一程颠簸厉害,宝宝哭的比较多。后面座位的阿姨会主动逗宝宝玩,分散注意力。这些在国外是不会有的。就距离感和人情味儿只能选一个。
至于和宝宝分房睡,因为回老家,宝宝的婴儿床在我们卧室,直观感受是宝宝的睡眠质量有所下降。平时他晚上哪怕醒了,哼唧一声也会继续睡。但是和我在一个房间,他醒了以后会站起来要我抱,入睡不是那么流畅。我也会反思,他自己睡会不会在亲密关系上有影响。但是我的想法是,白天在家的时间我们尽可能的陪伴,增加亲密关系,在他真正需要我的时候(生病,疲劳)要陪在身边。但是睡眠要分开,这样增加我们全家的睡眠质量,也对夫妻关系有益。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述亚洲宝宝的平均睡眠时间要比欧美低一到两个小时,就是因为居住环境的关系。不知道其他妈妈怎么做到的,但是我晚上睡不好的话,整个人的工作效率和耐心程度会大幅下降。所以我还是要坚持分开睡,计划二胎会更早分房,也防止老大会不开心。
再就是看病了。国外对抗生素管控很严格。我儿子八个月大和我们一去感染新冠,烧了一两天,就是吃止痛剂过去的。我有找婆婆咨询(她是医生),但是我们连家庭医生都没有看,因为吃了止痛剂体温就降下去了。像是吃消炎药打吊针,在国外是非常非常少见的,那要是病的很严重了。
不过就医这件事,我真的是觉得国内公立医院的医生,在全球范围内,医疗水平,工作素养,敬业精神是最棒的。回国前夕,宝宝一岁体检,家庭医生说心脏有杂音,建议找儿科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做心电图。当时觉得天都塌了。而且我们计划是五天后就出发飞回国了。公立医院给的预约时间是两到三个月之后(全民免费医疗)。我们给私人保险公司打电话,能找到的最快的也是要一周之后。后来我们挨个私立医院打电话,找到一个儿科医生愿意加号当天看,半个小时的身体检查,就是拿听筒检测,确认宝宝十分健康,杂音是小宝宝常见的现象,账单是四千块人民币。
回国的时候,可能是由于我手贱,撕了一个倒刺,加上不知道宝宝手指在哪挤压到了,有一个指甲剥离的厉害。我们赶早去的妇儿医院,挂了个六块钱的号。外科医生看了一眼然我们回家自己剪指甲就好,最后连那个号都没收。
———————————
再接着写就变成我儿子的成长日记了。
夏天回国在家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苏州上海玩了一周,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国内确实带宝宝出行有很多不方便。
一路上换了三个酒店,都是设施很齐全的酒店(好贵),因为定的时候就要求要有婴儿床,三个酒店只有最后一家和平饭店拿出来了合格的婴儿床,其余两家都是浅浅的睡篮,六个月以下宝宝用的那种,明明说清楚了是一岁的宝宝,但很明显酒店方面完全没有这些准备。
为了有婴儿座椅,全程是定了车的,但中间去上海要换车,司机大哥拿出来了一个淘宝买了二十几块塑料垫,上面带了两个绳子,跟我说是安全座椅。我一口老血咽了下去。
再就是景点里,没有残障通道。婴儿车不能去的地方,残疾人也进不去呀,我们之前在东京经历过,一个人抱娃,一个人扛车式逛街。所以这次很明智的只带了背带,没带车。一路上对那些扛着车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深切的同情。
母婴间约等于没有,只在机场看见过。好在我儿子不喝母乳了,要是母乳妈妈这可咋办,在丹麦公共场合母乳很正常,大家也都视而不见,但在国内我估计是不敢的。换尿布就很麻烦,洗手台将就换,可是洗手台经常很多水,平时一个人的活就一定要两个人才能搞定。
方便的就是不用做饭不用做饭不用做饭,外卖我老公点上瘾了,早上他自己醒了就拿着平板研究今天吃啥。儿童游乐场所也蛮多的,可惜宝宝太小玩不了。
从国内回来以后我们就入托啦!本来是计划十个月到十一个月入托,结果这两年大家都在不停生孩子,家门口的托儿所到现在宝宝十五个月了还没排到,所以十四个月时,我们去了村儿里的另一家托儿所。托儿所是早上6:45-下午4:30,我们早上一般七点送过去,他可以在那吃早餐,我们也可以早点去公司上班,下午一般三点半四点去接,不想让他做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宝宝。
从上托儿所到现在两个月,我们每周末都要生病一次。所有人都说太正常了,都感染一遍以后就好了。所以一到周末就三个人➕狗狗一起躺平,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喘息之余去公婆家蹭顿饭。两周前休了一个礼拜去罗马尼亚玩了一周参加好朋友的婚礼。
现在没有老妈给开外挂,带娃基本就是我们俩。每周日列好下一周的菜谱,每周一超市有会员折扣,把一周的菜都买好,然后根据工作安排一个人做两顿晚饭。早饭午饭在公司解决,或者在家办公随便凑合。周五当然就吃剩菜啦,周末争取蹭饭。宝宝跟我们吃的差不多,但做菜时会低盐或者不放盐,取出宝宝的部分我们再加,单独做是不可能的,没那个力气。喂饭是不存在的,宝宝饿,他妈他爸更饿,把菜切小小块,放碗里自己抓着吃,反正有那种全身围嘴,吃完了擦手擦脸,掉地上的狗狗解决,晚上扫地机器人再工作一遍也就差不多了。
衣服周末一起洗,洗衣机烘干机轮流上,出来叠好了搞定。
这个阶段,不出去玩的话,宝宝除了托儿所,没有太大的支出。买些衣服鞋子也没那么贵,吃喝上也没有多少,这面一岁就开始喝纯牛奶了,奶粉就不用了,去托儿所纸尿布消耗都少了。托儿所差不多一个月四千多块人民币,是不小的开支,要是家里有两三个还真有压力。等过两年上幼儿园费用会便宜一半,幼儿园还有第二个半价的政策,会好一些。
期待我婆婆十月份退休,她是真能干,坚挺到七十岁。她有时间会帮我们收拾下花园,照顾下宝宝,退休以后不知道会不会多帮一些,不然我们俩现在的精力要二胎会有些吃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