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有趣的是有关当地主流媒体对上海初婚年龄不断上升的“解读”非常拧巴:
1).上海的初婚年龄上涨的趋势正在逐步向发达国家靠拢。并列举西班牙女性初婚的年龄平均为40.8岁。
莫非言外之意是初婚年龄上涨是件好事?
希望有关部门赶紧查一下这种媒体,绷不住。
2).登记人数下降,是因为2023年是“结婚大年”,所以不是有结婚计划的人抢在2023年龙年登记。
说好的“龙年生龙子”呢?
而且离婚人数在2021-2022有所下降之后又开始快速回升,总不能说是龙年离龙婚吧?只能解释为疫情确实打断了个体的一些人生决策过程:

上海的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离婚人数不断上升又不是近一年的事情。本身大城市个性化/多元化的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晚婚/不婚、丁克:
其实初婚年龄下降,只能说明两个问题:
1).适婚适育人群的结婚决策更加谨慎了;
2).社会婚育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在上海,结婚与生孩子这件事之间的关联性也在减弱,年轻人选择结婚更多的是从自身的情感需求出发:

而这两种变化的底层决定因素就是个体对未来的预期,而这又是主要受收入预期的影响;普通人的收入主要来自薪资性收入。所以确切地说,是受上海当地就业&收入预期的影响。
只有这样解释,才不会得出媒体的那种搞笑说辞。
归根到底,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上海的失业率数据已成了“玄学”,“长期稳定”在4.2%,甚至刚出的2024年全年统计数据中的失业率数据也是这个数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不知道这个4.2%到底与上海的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具体到底是什么,以至于一定要稳定在这个数字上。而真实的失业率不得而知,我估计综合失业率不会低于2022年上海疫情反复时的失业率12.5%。
(官方数据,截止到2024年11月,上海的月均失业率最高为5.4%。)
还有你会发现最可怕的一点就是:
失业了,好像就真的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现在上海早上7、8点出门挤地铁的人群中,你分不清楚有多少要去图书馆、商场、星巴克坐一天的人。
这种情况下,结婚、买房、生孩子就实在就不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了,生存下去才是头等大事。
另外,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社零数据,也是个体收入预期、就业预期和企业的营收&利润预期都在变差的一份真实写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