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思宇MedTech翻了上海市近八年的支持政策,发现市政府层面,以往都是提“生物医药”的若干意见及行动方案。这是上海市级政府层面首次单独针对高端医疗器械出台的行动方案,标志着这一产业从“生物医药体系中的一部分”走向“独立支撑、重点突破”。 ![]() 思宇MedTech推测和解读如下,仅供行业读者参考。原文官方链接附文末。 先简单介绍,怎么看一份政策文件,如何换位思考理解政府:
除了引导产业发展,上海市政府发文,还有两个目的: 响应国家战略与国际竞争:全球在AI、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等方向迭代加速,中国必须抢占制高点。上海此举意在集中优势力量,推动在高端领域形成突破,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向“竞争对手”“喊话”,吸引产业资源向自身靠拢:上海、北京,势均力敌,都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领域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希望吸引和留住好项目、好企业在本地长期发展。因此,政策的发布也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周一下班时间发文,还算体贴;如果是周五,估计上海的公务员们就得周末加班研读,修改自家文件了。——仅为推测,轻拍) 一、为什么是现在?上海之所以在2025年单列高端医疗器械行动方案,据思宇推测,背后有几层考量:
这份文件既是对本地优势的聚焦,也是对瓶颈问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全球竞争的提前卡位。 二、明确的量化目标,释放怎样的信号?《行动方案》设定了到2027年的四大量化目标:
信号一:审批提速与数量扩张并重“500件三类注册证”在三年内完成,意味着平均每年新增约170件,这是一个明显超越当前节奏的目标。它释放出 审批加速、创新产品快速落地 的信号,也倒逼审评审批、临床转化机制的效率提升。 信号二:海外市场是必答题100件海外获批产品的目标凸显“走出去”的战略导向。相比国内审批,出海考验的是产品创新力和合规能力,也意味着上海要扶持本地企业具备 全球准入 的竞争力。 信号三:龙头企业的稀缺性只设定“2家百亿龙头”,说明政府对培育真正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保持谨慎预期。与其追求数量,不如集中资源打造标杆,形成示范效应。 信号四:空间格局的产业生态化“三区联动”不仅是产业园区的划分,而是想形成 差异化专业集聚:浦东承载国际化与总部功能,闵行强调制造与转化,嘉定则偏重智能制造和零部件。这种空间布局也是上海政策的一贯特色——通过“集群+分工”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八大重点产品领域:支持谁?放弃谁?《行动方案》明确了八大重点方向,涵盖了高端医疗器械的主流赛道与未来前沿。 高端医学影像
高端植入介入
高端手术系统
高端体外诊断(IVD)
高端放射治疗
高端康复治疗
高端AI医疗器械
未来创新器械
总体观察
四、七大任务:打通“全链条”的上海思路与以往“单点扶持”的产业政策不同,这份《行动方案》强调的是全链条支持:从基础研究到审批,再到支付与国际化,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对应的措施。 1. 创新策源
2. 临床赋能
3. 审评审批
4. 产品应用
5. 企业培育
6. 创新生态
7. 国际化发展
为什么说是“全链条”?因为这份方案覆盖了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每一环:
这套组合拳的目标,不是解决单点问题,而是系统性降低创新器械从“实验室到病房”的制度性成本。 1. 对企业
2. 对医院
3. 对投资方
4. 对跨国公司
六、结论与展望从宏观上看,《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是一次精准赋能、系统升级的政策行动。它不再停留在“方向性鼓励”,而是通过明确的目标、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构建了一条覆盖研发、临床、审批、支付、应用、国际化的完整链路。 它释放的信号十分清晰:
对企业来说,这是机遇与压力并存。对医院来说,它们正在从“临床应用场所”转变为“创新落地的关键环节”。对投资者而言,支付和金融机制的创新降低了产业不确定性,将吸引更多资本进入。 展望未来三到五年,能否真正培育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能否把制度创新转化为落地成效,将是检验这份“施工图”的关键。无论结果如何,这份行动方案已经表明:上海要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中走一条差异化、国际化、全链条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