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岭北山人 本文共3000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2025年上半年,IVD行业呈现 "整体承压" 的整体格局。一方面,带量采购政策逐步落地,降低进院价格;另一方面,医保控费、套餐解绑等政策持续推进,行业降价压力加大,企业盈利空间普遍收窄。在此背景下,经营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企业在行业分化中的竞争地位。 山人基于2025年半年报数据,从三个核心维度构建经营能力分析体系: 运营效率维度:通过存货周转天数、存货周转率评估企业供应链管理与产品变现能力。
我们按服务类和生产类企业,分别分析详细指标: 服务类企业:存货周转效率直接反映企业供应链响应速度与市场需求匹配度。2025年上半年,服务类企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73天,远远低于行业平均值235天。库存周转率平均3.7,远远高于行业的1.49。 服务类企业存货普遍较低,存货周转天数均在100天以内,金域医学为绝对标杆,存货周转天数仅17.68天,存货周转率10.18次,分别为行业均值的7.5%和6.8倍。 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兰卫医学的总资产周转率超过0.30,是行业均值的1.76倍以上。这类企业以医学检验服务为核心,固定资产占比低,资产轻量化特征明显,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快速提升资产使用效率。以金域医学为例,其17.68天的存货周转天数与0.30的总资产周转率形成协同效应,印证了轻资产模式在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优势。 这一表现得益于其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模式——无需大规模备货,且检测样本流转效率高。凯普生物(77.22 天)、迪安诊断(82.28天)紧随其后,这类企业多以诊断服务为主营业务,存货结构以试剂为主,周转速度远快于设备制造商。 在应收账款天数方面,普遍偏高,凯普生物达到581天,为行业最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也最低。就算最好的兰卫医学,也只有190天,基本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这也反映出服务类行业应收账款的巨大压力,在账龄方面,润达医疗两年以上账龄占比11%,而迪安为21%,兰卫为27%,金域为34%,凯普达到恐怖的73%。 生产类企业中,库存周转天数平均289天,迪瑞医疗463天,万泰生物487天,为行业最高;美康生物存货周转天数112天,库存周转率1.6,为行业最高。万孚生物存货周转天数138天,库存周转率1.31,库存压力相对较小,也体现出高效运营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中,科美诊断为20天,浩欧博为49天,为行业最好;而万泰生物的407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刷新了行业数据。 在应收账款账龄方面,浩欧博和科美诊断几乎没有2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表现最优。万孚和亚辉龙1年内应收账款比例也超过90%,风险系数相对较低。 而迪瑞医疗1-2年营收账款占比达50%,万泰2-3年应收账款占比达38%,利德曼3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达64%,回收风险较大。 综合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高效周转型:存货周转天数中,括润达医疗、兰卫医学、美康生物存货周转天数低于120天,显著优于行业均值。这些企业多采用 "试剂+服务" 的组合模式,通过与医疗机构长期合作实现稳定销售,库存压力较小。 高风险积压型:万泰生物、迪瑞医疗、亚辉龙等企业存货周转天数超过300天,存货周转率不足0.5次。万泰生物作为疫苗与体外诊断双主业企业,疫苗生产周期长、审批流程复杂是导至存货积压的主因;迪瑞医疗则因高端设备产品结构占比提升,客户采购周期延长,使得库存变现能力下降。从行业对比看,这类企业的存货周转效率已低于电子、汽车等行业的平均水平,存在存货跌价风险。 低风险优质型:以浩欧博、科美诊断、亚辉龙为代表,1年以内应收账款占比超94%,且3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不足1.5%。其中浩欧博表现最为突出,1年以内应收账款占比98%,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仅48.92天,周转率2.62次,显著优于行业水平。这类企业多采用严格的信用政策,资金回收风险极低。 高风险预警型:凯普生物、利德曼、万泰生物等企业面临严重的应收账款风险。凯普生物3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高达31.2%,2-3年占比41.5%,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581.40天,周转率仅0.31次,按照英搏尔的风险分类标准,其超过70%的应收账款属于"风险水平很高"类别,坏账可能性超过90%。利德曼情况更为严峻,3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64.4%,结合其0.09的总资产周转率,显示企业资金链已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需警惕流动性危机。 稳健发展型:润达医疗、新产业、美康生物等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介于0.20-0.25 之间,略高于行业均值。这些企业多采用 "设备+试剂" 的组合销售模式,在维持一定资产规模的同时,通过试剂的持续销售实现资产周转效率提升。 低效运营警示:万泰生物、热景生物、利德曼的总资产周转率低于0.10,仅为行业均值的58%以下。万泰生物因疫苗业务的重资产属性(生产车间、冷链设备等),加之存货与应收账款的双重积压,导至资产周转效率低下,这类企业需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或调整业务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水平。 随着带量采购的逐步落地,以及套餐解绑的分步实施,以及医保飞检的全面开展,从行业趋势看,2025年医疗器械企业的经营能力受到持续影响。 面对行业变革,国内企业也积极突围:一是医疗设备更新政策的落地进度,将直接改善设备制造企业的存货周转效率;二是海外市场拓展成效,龙头企业通过 "本地化生产+营销" 模式,海外收入突破增长。 面对行业的政策变革,生产营业型企业面临降本增效的现实问题,如何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人效,才能在外界低需求和低毛利时代,显现出强健的发展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