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背景:从诺奖到“金标准” 提到一代测序(Sanger测序),就绕不开它的缔造者——英国科学家Frederick Sanger。1977年,他首次完整解析了噬菌体ΦX174的基因组序列,全长5375个碱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完整破译的DNA基因组。这一壮举不仅让人们第一次看清了基因组的“全貌”,也让Sanger在1980年第二次捧起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少数两获诺奖的科学家之一。 到了20世纪80年代,ABI公司在Sanger方法的基础上推出了BigDye试剂,结合毛细管电泳,实现了测序的自动化和商业化。可以说,Sanger测序的出现,直接推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和完成,被誉为分子遗传学的里程碑技术。即便如今二代测序(NGS)、三代测序(TGS)迅速崛起,Sanger测序依然因其高准确性(可达 99.999%)而被称为“金标准”。 图1:弗雷德里克·桑格(左);BigDye试剂和商业化测序仪(右) Sanger测序的原理是模拟体外的DNA复制。在正常的复制反应中,DNA聚合酶会根据模板链,将脱氧核苷酸(dNTP)逐一接到新链的3’端。每个dNTP都带有一个3’羟基(–OH),这是形成磷酸二酯键使DNA链继续延伸所必需的。但在Sanger测序中,反应体系除了含有dNTP,还会加入双脱氧核苷酸(ddNTP)。ddNTP缺少3’羟基,一旦被掺入,无法形成磷酸二酯键使DNA链就无法继续延长,从而终止复制。由于掺入位置是随机的,最终会生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DNA片段,每个片段的末端都停在某个特定的碱基上。这四种ddNTP分别带有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片段经毛细管电泳分离后,会依次通过检测窗口。激光激发荧光,仪器记录下颜色和片段长度。这样就能依次读出A、T、C、G的排列顺序,得到完整的DNA序列。换句话说,Sanger测序正是通过控制DNA链的“随机终止”,再结合电泳分离与荧光检测,将看不见的分子反应转化为可读的序列信息,从而实现对DNA的精确测定。 图2:一代测序的原理 PART.02 下表是与二代测序的比较: 虽然相比NGS,Sanger测序的通量低、成本高、实验周期长,但凭借其高准确度 (>99.999%)和较长读长 (700–850 bp)的优势,Sanger测序在产前诊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单基因病检测 Sanger测序可针对已知致病基因进行精确检测。例如:地中海贫血(检测 HBB 或 HBA 基因的特定突变,判断胎儿是否携带致病等位基因),囊性纤维化(检测 CFTR 基因的常见致病突变,辅助产前筛查)。杜氏肌营养不良(检测 DMD 基因的点突变或小缺失)。 在家系中如果存在已明确的致病突变,Sanger测序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胎儿是否携带该突变,为产前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 二代测序结果验证 NGS在高通量检测中虽然能够覆盖全外显子或全基因组,但仍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Sanger测序常用于验证关键突变,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对 NGS 检出的疑似致病点突变进行单独测序确认。验证复杂区域或高 GC 含量序列中的变异,避免因测序偏差产生误判。 3. 家系验证与遗传咨询 在遗传病家系研究中,Sanger测序能够帮助明确突变来源:判断变异是否来自父母一方或为新发突变。辅助风险评估:为孕妇及其家庭提供科学的遗传咨询依据。支持家系追踪:在多胎或家族成员检测中,帮助确认同一突变在不同个体中的遗传情况。 4. 辅助科研与质量控制 另外Sanger测序还用于实验质量控制和方法验证:捕获探针验证(确认用于二代测序的捕获探针是否能有效捕获目标序列)。质粒序列检测:确认实验中使用的质粒或克隆片段序列完整性。结果复核(对临床检测中发现的关键变异进行复核,保证诊断结论的准确性)。 总结 Sanger测序作为第一代测序技术,虽然通量有限,但其高准确性和稳定性使其在产前诊断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单基因疾病的检测、二代测序结果的确认以及家系验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Sanger测序在大规模筛查中的应用逐渐减少,但在关键突变的精准验证中仍不可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