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想打价格战,但价格战已经无法避免 没有第一时间蹭热点纯粹是因为我不懂,过去不懂,现在也不是很懂。这篇纯个人理解,没什么体系,只是作为身处其中的个体,瞎想下可能的影响。- 价格战无法避免,且会愈演愈烈,直到大部分人的成本线被击穿
PS:这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我俩理解不一样,那么你是对的。欢迎留言区探讨。 背后是重塑世界格局的竞争,美国希望延缓霸权的衰落,而中国希望加速崛起。1. 本国的内需和消费力是否能对制造业产能有足够的消化能力2. 本国的制造业是否能在产业链中具备技术领先(隐含的是不可替代性)而对IVD行业的影响,都可以从这两个终极目标推导出去。在存量市场中,短期是存在一波“国产替代”的机会的,这算是“关税战”带来的直接机遇。但随着这种替代的持续推进,价格战将无可避免的到来且愈演愈烈。很不巧,基本上所有的严肃医疗都是建设消费大国路上的“拦路虎”。医疗一旦很贵,就会极大地限制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所以“降低国民的医疗花费”就成为了“建设消费大国”这个目标下必然的代价。在可预见的将来,包括IVD在内的刚需医疗价格会被进一步的压缩,DIP、DRG、集采、医保谈判等策略只会被更为广泛的使用。都说进口产品卖的贵,但这个贵其实为国产品牌撑起了价格空间。既往,进口产品因其相对较高的售价和相对不那么灵活的降价策略,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良性的价格锚点,大家在定价时可以用进口产品作为“性价比”的参照物。“我比进口便宜20%”和“我比进口便宜30%”是两个独立的表述,都可以视作“有性价比”但随着关税的畸高,进口产品的价格已经失去了参照意义。而失去了统一的外部参考,大家的价格锚点势必会从“一致对外”变成“互相比较”。当局面变成内部竞价,持续的价格内卷就是一个必然的局面。理论上,随着价格的下探,市场的渗透率会增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增量市场或者以价换量。但在价格内卷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用户量的增加无法抵消价格下降的损失。“10块钱的单价*10%的渗透率”和“1块钱的单价*100%的渗透率”。看上去后者覆盖的用户数是前者的十倍,但从营收贡献的角度二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个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会不断地逼近参与者们的成本极限,直到绝大部分人被击穿成本线而退出。而成本的控制除了技术上的精进之外,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规模效应。留给老四老五老六等等的路只有两条:破产 or 被老大/老二/老三合并不管是能从原材料上帮助厂商实现采购降本,还是通过提供流程整合/工具实现效率降本。一个层面是降低医疗支付成本,另一个是减少就医时间成本。从降低就医时间成本的角度推演,诸如居家自检和基层医疗等“能让大家不扎堆去大医院”的场景一定会被鼓励。相比于居家自检,我个人会更看好基层医疗市场的“掘金潜力”。居家自检场景因为涉及到整合“医、检、药、护”,这个工作量太大,能完成的人很少。 因此它一定是一个“用户入口”高度集中的场景,这必然会带来的“入口渠道的影响力>>>IVD品牌的影响力”。 强渠道的场景下,渠道拿大头,厂商能保本微利就不错了。 在成为“科技大国”的道路上,如果具体到IVD或者医疗器械,可预见有三个赛道会得到政策的倾斜、支持与鼓励:这类技术应该会从底层改变原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是AI或者类器官或者其他。比如新能源汽车就从底层改变了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变成了“智能驾驶、电池、电控”。在两国角力的背景下,国家应该会更多的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的上市。这是一波机会,尤其对于常年挣扎在生死线附近的肿瘤NGS公司而言。上市窗口这件事情,总是一阵一阵的,错过了这一阵子就不知道下一阵子是啥时候了。1. 既然价格战无法避免,从现在开始就要考虑自身在价格战中的致胜点是什么,是能从成本上形成代差,还是能在性能上拉开断层?2. 个人要考虑清楚形势,这个局面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3. 能选风口的话,别去已经陷入到“价格竞争”的行业。去那些“新风口”,看有没有机会做一头风口上的“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