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凝血市场已成为IVD龙头必争之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凝血市场已成为IVD龙头必争之地! 中国凝血检测市场规模超150亿元,年增速约20%。 希森美康、沃芬、思塔高三家外企,占据了中国凝血诊断主要市场份额。此外,国内市场还有积水、罗氏、德国BE等外企,以及本土企业迈瑞、赛科希德、太阳生物、中元汇吉、迈克、帝迈、众驰伟业、艾科达、艾科斯伦、美德太平洋、雷杜、普施康等占据国内剩余市场。 1、希森美康(Sysmex) 创建于 1968 年,原名为日本东亚医用电子株式会社。其血凝业务在全球与西门子合作,主要试剂项目由西门子生产。凭借价格和渠道优势,希森美康在中国西部、东南部市场份额极高。其大客户覆盖率约 70%,主力机型有 CN - 3000/6000,新品为 CN - 3500/6500。大客户机型 CS - 5100 加速升级为 CN - 6000 并形成流水线,该流水线装机数量最多。 2、沃芬(Werfen) 旗下的美国国家仪器实验室创建于 1959 年,1991 年被沃芬集团全资收购。沃芬的凝血项目齐全,在入院方面具备优势,针对高端客户提供优惠销售政策,试剂报价较低且流水线免费,颇具吸引力。其 HemoCELL™自动化流水线专为凝血检测设计,主力机型为 top 700,新品为 top 750,在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仅次于希森美康,专业性强。 3、思塔高(Stago) 1945 年创立,总部位于法国。与沃芬和希森美康采用的光学方法不同,思塔高主要运用机械法(磁珠法)测试血凝,并以此作为推广的主要手段。其瞄准高端市场,销售模式兼具分销及直销,在南方部分省市的高端市场占有率较高。主力机型包括 STA - R、Evolution、STA - R Max,产品使用成本较高,主要源于较高的复检率和试剂耗材定价。 4、迈瑞 旗下血凝产品源自北京普利生公司,2012 年完成收购。迈瑞发布了中国首条全自主检测模块流水线 M6000,整合了生化、免疫、血液、凝血四大检测系统。CX - 9000 系列凝血产品实现了从磁珠法向光学法的转变。主力机型为 Exc810,新产品 CX9000 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逐步赶超外企,但存在检测项目不齐全的问题,若能拓展常规 7 项以外的检测项目,有望率先在三级医院占据一席之地。 5、赛科希德 2003 年成立,是血液学体外诊断领域的专业化制造商,也是国内凝血上市第一股,专注于止凝血领域,专业化优势突出。主要血凝产品有 SF - 8200/8100/805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和 SF - 400 半自动凝血分析仪,其中 SF - 8200 具备稳定、高速、自动、精准、溯源等优势。 6、上海太阳 2001 年成立,专注于血栓与止血诊断试剂、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以及相关耗材,能提供完整的血栓与止血诊断系统,是国内该行业的领军企业。凝血分析仪分UR、UL、UG、UP系列,目前是国产凝血领域头部企业。 凝血仪主要是用来对血液凝固检测的一种仪器,主要的检测项目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自1910年全世界第一台凝血分析仪出现,到目前为止,凝血检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初期手工法、电流法、光电磁珠法、双磁路磁珠法、光学浊度法五个阶段。 最初的血凝仪的检测原理是基于凝固法的检测,因为该检测方法的电流法测量可靠性差,所以逐步被磁珠法和光学法所替代。 结构上,光学法检测原理具有敏度高、仪器结构简单、易于自动化的优点,但是缺点在于脂血、黄疸、溶血样本测不准,严重干扰测不出。从我们目前的认知来看,随着科学的进步,光学异常、加样气泡已经不会成为严重的干扰因素。 一般而言光学法与磁珠法在APTT、PT、TT、FIB上用量一致,但DD、FDP、AT磁珠法的用量较光学法高30-50%。 长处在于不受特异血浆的搅扰,缺陷是磁珠的质量、杯壁的润滑程度等均会对检测成果形成影响。 结构上,磁珠法检测原理在进行凝血测试过程中,完全不受溶血、黄疸及高血脂症的影响,甚至加样中产生气泡也不会影响测试结果的优点。 完整产品清单,点击链接即可下载! 国产高性价比产品受益于县域医疗中心建设。 化学发光、分子诊断技术推动三甲医院特殊检测项目增长,进口品牌仍具优势,但国产企业加速追赶。 凝血流水线降低人工成本,成为医院降本增效的关键。 中国凝血市场正从“基础筛查”向“精准诊断”延伸,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推动国产替代进程。企业需聚焦差异化需求,在基层普及与高端创新中寻找平衡,以应对未来竞争格局的持续演变。 来源:海菲生物、体外诊断网、IVD有新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