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重拾旧山河 时代的浪潮打来,有的船儿在漏水,有的船儿在颠簸,而还有的,则快速沉默。此时,船上的人们又能做些什么? 本文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一家创业十年,年收入过亿,曾估值一亿美金的IVD企业,如何在决策,疫情,反腐,多重打击之下,轰然倒地的故事。内容较多,将分为1风口尾声,2致命陷阱,3悲惨落幕,三个篇章,分享给大家。信息已经脱敏,不用对号入座。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的IVD创业者。 第一集:风口尾声 1. 生物科技的最后狂欢 第一次见到H总是在2022年1月,他名下的C诊断公司刚刚突破了营收1亿的门槛。彼时的C公司是细分领域的绝对龙头,在不少顶级医院都有专家站台,市占率遥遥领先。IVD行业的竞争一直是激烈的,但在某些专科市场仍然有未被开拓的空间,跑出一些小玩家来完全有可能。 C公司的崛起并非凭空而来,其核心技术原型来源于美国的成熟业务,跟国内大约5-10年的代差。中美之间天然的鸿沟,使得诊断服务的本土化变得理所当然,经过了几年发展,也确实有了自己的特色。国内市场足够大,搬些技术回来做细分市场确实有些机会,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企业是这么干的。 此时C公司刚刚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估值1亿美金,7倍PS。这个价格现在来看是挺逗的,但在2021年一级市场对生物医药疯狂追捧,炒到这么高也不为过。(这里插一句,15年起国内的医疗投资逐步走上风口,也恰好是A股10年熊市的开端。一级市场水分大了,再去二级市场割韭菜,A股怎么可能会好。但是反过来说,水分挤得差不多了,市场自然也会弹起来)。当时的疯狂投资甚至带动了上游科学仪器的涨价,蒙了不少冤大头老板,按不下表。 拿到钱的C公司迅速启动了IPO的筹备工作,感觉港股踮脚就能够着,A股搏一搏也不是完全没希望。有世和基因朱玉在前,大家都相信上市有很高的确定性。一时间券商纷至沓来,好不热闹。这一轮进来,包装下,下一轮割韭菜,钱来得贼快。 但想要筹备上市,合规是首当其冲的问题,而且还没见兔子就先得撒鹰。跟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C公司之前也存在着对私转账,销售费用找过票公司等问题。H总心知肚明,但为了上市,必须整改!于是在整个22年,C公司的社保缴费金额飞涨,个税贡献翻翻,当地政府心理乐开了花。老板咬咬牙,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毕竟以后上市赚得更多。 然而到了22年2月,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因为啥情况,大家都知道,俗话说,懂得都懂。 2. 全员抗疫 对于一家生物科技企业来说,新冠是致命的。原因有三, 一:临床实验开展不下去了,大多数医院暂停了非必要医疗活动,一停就停了一年; 二:医院患者显著少了,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导至收入断崖式下降; 三:股权融资停了,美元基金首先撤离中国大陆,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人也以观望态度为主,创业者发现2022年几乎融不到钱。 很多小企业受到这第一波冲击就倒了,这其实是好事,毕竟长痛不如短痛。执迷不悟的话可能会越陷越深。 对于一家医学检验所来说,新冠就是一块看着不太新鲜的蛋糕,你别无选择,只能勉强吃了它,可能多吃几口,感觉味道还不错。 当时的C公司就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临床实验全部暂停或取消,散在全国各地的学术和销售无所事事,甚至出不了门。医学检验业务开始爆单。原先高大上的NGS也好,核酸质谱也好,都不如PCR顶用了,所有的分子研究员,现在都成了新冠实验员。 All in 新冠检测,这成了C公司的必选题!唯一的问题是,把杠杆拉到多高合适。 一开始拼的是产能,先从分子实验室拉满开始,然后开始建方舱,哪里有样本就拉到哪儿。自己的实验员不够了就去外面找团队,专门有这样的队伍,全国各地跑按一管几毛钱收费,这一年应该也是赚到了钱。但活也是真的辛苦,一般下午两点穿好全套防护服进仓,中间可能出来吃一次饭上一次厕所,一天要闷12个小时。试想一下连续戴6小时口罩是什么感觉,而实验员是整个人套在里面的。 产能稳定之后开始拼样本来源,C公司所在的城市,社区街道需要检测,中小学需要检测,企事业单位,医院,养老院,冷链,各种环境都需要检测,于是全公司都被组织起来,人事财务客串采样员,销售跑单,物流送样,几乎把业务范围覆盖了整个城市。 最后拼的是现金流。很多人问,新冠检测到底赚不赚钱,我的答案是,会计账上很赚钱,银行账户不怎么赚钱。当然这也分不同的阶段。早期地铁口开采样亭,一份检测三四块钱的模式,这业务就是妥妥的现金牛。当时就参与进来的人,从试剂供应商到检测方,甚至检验员,都赚到了真金白银。但很快上面就发现不对,一是价格太高了,民众怨声载道;二是有很多没资质的机构甚至什么中医诊所保健公司都混在里面采样,于是果断接管了,还抓了一批人。 接管之后,单人份检测的价格迅速下降,最后混管降到2-3块,单管8块,但即便这样整个产业链仍然有利可图。然而,更要命的是价格一降再降,结款却遥遥无期。 整个2022年,C公司账面新冠检测收入大约1.2亿元,利润有4000-5000万,但几乎分文未回。也就是说将近7000万成本支出需要垫付。再加上主业的亏损,很快现金流就耗尽了。于是怎么办?银行借款呗。 其实目前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环境比十年前宽松很多了,也许是高层意识到再不输血小企业倒得太快,给了很多政策优惠。甚至有很多银行为了满足业绩考核需要,也会做一些中高风险业务。极端点凭个营业执照和商业计划书就有可能能贷到钱。 但不管政策如何宽松,银行借款的本质没有变。 第一,借款余额必须匹配收入规模,也就是说,企业收入上升了,银行授信额度也会增加,反之如果收入下滑,那么银行就会收紧额度,所以说一旦你借了钱,要么马上周转好了还清,要么必须保持收入增长,否则就会面临业绩下滑且银行抽贷的情况,一记Double kill。 第二,借款都是需要担保的,以前最硬的是房产抵押所以按揭贷款利率很低,或者是母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方担保,通常是国企和上市公司。中小企业哪里来什么自有房产和靠山,常见保证方式就变成,实控人担保,于是创业就变得很危险。有限公司制度隔离了股东和公司财产,但是实控人担保这一条就能轻易打穿隔离。不借吧,看着自己创办的企业现金流断了,然后可能就黄了;借吧,把创始人自己都套进去了,万一还不出,自己的房子车子全都得卖掉抵债,普通人很难再翻身。 很不幸,C公司这两条都占了,从签订借款协议的那天起,就已经踏上了悬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