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的发病率正在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增加,对其早期诊断和优化治疗非常重要。心衰生物标志物可以辅助心衰的预测、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对心衰的防治非常重要。钠尿肽(natriuretic peptides,NP)是发现最早和应用最广的心衰标志物,在各项临床应用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缺点在于不同临床情境下特异度并不一致。近年来,各种新型生物标志物不断问世,为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心力衰竭 简介 注:1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heart faiht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mrEF: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根据LVEF,分为HFrEF、HFpEF和HFmrEF;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多数急性心衰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症状部分缓解,而转入慢性心衰;慢性心衰患者常因各种诱因急性加重而需住院治疗。目前认为心衰是慢性、自发进展性疾病,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导至心肌重构是引起心衰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心肌重构最初可以对心功能产生部分代偿,但随着心肌重构的加剧,心功能逐渐由代偿向失代偿转变,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故根据心衰发生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表2),旨在强调心衰重在预防。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是临床常用的心功能评估方法(表2),常用于评价患者的症状随病程或治疗而发生的变化[2]。 注:阶段A:前心力衰竭阶段;阶段B:前临床心力衰竭阶段;阶段C:临床心力衰竭阶段;阶段D: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阶段 心力衰竭 诊断流程 全面准确的诊断是心衰患者有效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心衰的诊断和评估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检查。慢性心衰诊断流程见图1。 图1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流程图 心衰标记物 简介 目前研究的心衰生物标志物范围不断扩大,按不同病理生理学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心肌细胞牵拉:BNP/NT-proBNP、心房利钠肽(ANP);②心肌细胞损伤:肌钙蛋白(cTn),特别是高敏肌钙蛋白;③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儿茶酚胺类物质、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等;④细胞外基质重构、纤维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可溶性ST2等;⑤炎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钠尿肽是反映心肌容量负荷最经典的标志物,反映室壁压力变化情况。心利钠肽家族中的BNP和NT-proBNP是目前在心衰诊疗中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急慢性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危险分层、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还有助于发现早期心衰患者、筛查心衰高危人群。 深入研究这些标志物有助于阐明心衰的发病机制,更好地治疗心衰,改善心衰预后。 心肌细胞受到压力/牵拉刺激,即心室容积扩张、压力负荷增加时,首先形成一个含134个氨基酸的B型利钠肽原前体(pre-proBNP),随后蛋白酶切掉N端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变成含有108个氨基酸的B型利钠肽原(proBNP),后者在内切酶作用下等摩尔地裂解为一个N端含有76个氨基酸的NT-proBNP,和一个环状结构含有32个氨基酸的BNP。两者主要由心室肌产生并分泌入血,心室肌无存储BNP/NT-proBNP的功能,心房肌也可产生一定量的BNP/NT-proBNP。 由于BNP/NT-proBNP生物半衰期不同、分子大小不同、代谢产物不同、肾脏清除状态不同、稳定性不同及个体内、个体间变异等原因,两者变化不一致,两者摩尔血浆比不是1:1,两者结果不能直接比较[3]。 NT-proBNP和BNP 临床应用 解读BNP/NT-proBNP临床结果 应该考虑哪些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 (2): 130-141. [2]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 (10):760-789. [3] 基层医院心力衰竭临床诊疗中B型利钠肽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7, 16 (3):169-173. |